居家隔离看电影:贝尔法斯特
date
Apr 3, 2022
slug
belfast-2021-review
status
Published
tags
Movie
summary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type
Post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 Belfast (2021)
这漫长的居家隔离,前有奥斯卡奖项颁布,后有清明节假期,正好让我用大把时间来好好看电影。Belfast《贝尔法斯特》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获奖得主,单从海报上看,能够推测这是一部黑白主色调,并且聚焦一位小男孩的电影。在打开电影之前,我没有看预告,没有做什么提前研究,所以甚至连 Belfast 是座北爱尔兰城市的事实都不知道。好在电影在画面开始,即以一系列彩色鸟瞰画面呈现 Belfast 现状,再以一堵墙为切割,将色彩从鲜艳彩色转至黑白灰,从欢声笑语的社区转至突然而至的暴动,非常快速明确地告诉观众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上世纪 60 代起,周期性兴起并贯穿至 90 年的北爱问题。

当然,在查询 Wikipedia 之前我不知道「北爱尔兰问题」这一专业的称呼。原来 1968 年(正是电影中第一场冲突的年代)开始的冲突来自北爱尔兰内部民族主义者(主张爱尔兰统一为一个国家)和联合主义者(主张爱尔兰和不列颠保持某种政治联系)的冲突。因为在北爱问题中,民族主义者大多是罗马天主教信徒 (Catholic),联合主义者往往是新教教徒 (Protestant),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人物角色以 Catholic 或 Protestant 互相称呼。这种分歧之深,以致电影里 9 岁的主人公 Buddy 也深以为然,知道自己是 Protestant,而喜欢的小女孩 Catherine 是 Catholic。
了解整部电影的的时代大背景后,剧情的推进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小男孩 Buddy 和自己的父母、哥哥、祖父母生活在贝尔法斯特的友好社区。每个人都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老去,这里承载了大家的童年、壮年、暮年这一生。每户人家都彼此熟识,有困难可以互相照看。直到 1968 年,暴力冲突接踵而至,家里的窗户可能被砸,孩子在街角可能受伤,大人也可能遭遇对方阵营的威胁。生存环境每况愈下,Buddy 的父亲想让一家人移居澳大利亚,但对于本不宽裕的他们来讲无疑是天方夜谭。后来父亲找到不列颠的工作,提出圣诞节前做出是否搬到不列颠的决定,但没有人真正准备好离开自己爱的贝尔法斯特,所以继续将决定期限拖到复活节。直到 3 个月后,Buddy 和母亲真正置身暴乱并且被挟持为人质,脱离险情后一家人最终决定,离开这里,离开贝尔法斯特。
在我看来,贝尔法斯特的变化是悲伤的,热爱故乡的人不得不离开故乡也是悲伤的,母亲在其中的纠结很令人触动。同时,导演在电影中穿插了 Buddy 的童年故事,例如为了和喜欢的成绩优秀的女孩坐同一排,好好学习提升成绩;例如被大孩子唆使去商店偷东西最后被警察找上家门;例如一家人电影院里唱 Chitty Chitty Bang Bang,令电影充满纯真童趣。
如果说,整部电影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那一定是父亲即将前往不列颠时,母亲分别时告诉他离开贝尔法斯特需要放弃的多少美好,和即将面临的多少未知的那一幕:

最后,附上每首都好听的电影选曲,值得看完电影后不停循环: